准备工作
标准硬度块:准备与被测试材料硬度范围相近的标准硬度块,其硬度值应经过权威机构标定,具有可溯源性,比如测试钢铁材料,可选择相应硬度范围的钢铁标准硬度块。
环境条件:确保校准环境温度在规定范围内,且周围无振动、强磁场等干扰源。
设备清洁:使用干净的软布擦拭硬度计的冲击装置、支撑环等部件,去除表面的灰尘、油污等杂质,保证测量时冲击装置能正常工作。
外观及一般性检查
外观检查:查看硬度计外壳是否有损坏、裂纹,显示屏是否清晰,按键是否灵敏、正常。
连接检查:检查冲击装置与硬度计主机的连接是否牢固,信号线是否有破损。
电池检查:若使用电池供电,检查电池电量是否充足,确保硬度计在校准过程中能正常工作。
示值校准
选择校准模式:根据硬度计的操作说明书,进入校准模式。
冲击次数设置。
冲击测量:将硬度计的冲击装置垂直且稳定地压在标准硬度块上,确保支撑环与硬度块表面良好接触,然后按动测量按钮进行冲击测量。每次冲击后,记录硬度计显示的硬度值。
数据处理:剔除异常值(与平均值偏差过大的值),计算剩余测量值的平均值。
数据记录与分析
记录数据:将每次测量的硬度值、平均值以及标准硬度块的标称硬度值记录下来。
误差计算:计算测量平均值与标准硬度块标称硬度值之间的误差,公式为:误差 = 测量平均值 - 标称硬度值 。
判断合格:将计算得到的误差与硬度计的允许误差范围进行比较,若误差在允许范围内,则硬度计示值校准合格;若误差超出允许范围,则需要进行调整。
调整与验收
调整:如果误差超出允许范围,根据硬度计的操作说明书,使用调整工具进行调整。一般可通过硬度计内部的校准参数设置功能,对测量值进行修正。调整后,重新进行示值校准,直至误差在允许范围内。
验收:校准完成后,再次检查硬度计的各项功能是否正常,将校准结果记录在校准报告中,注明校准日期、校准人员、校准结果等信息,并将校准报告存档,以备日后查阅。
不同型号的里氏硬度计在操作方法和校准细节上可能会有所差异,校准前务必仔细阅读其对应的操作说明书。